【導讀】Ⅱ卷.40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Ⅱ卷.45指出與八旗軍相比,新軍具有哪些特點。Ⅲ卷.48概括北京大學校務改革的特點。Ⅲ卷.45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點。Ⅰ.47說明華盛頓“中立政策”和羅斯?!澳类徴摺被咎卣鞯牟煌?。Ⅱ.41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Ⅱ.41簡析1950年中國海關稅率調整的特征。的具體性,又顯現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準備,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等。景相比,其特點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關系、民族關系等方面考慮。民數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數達32萬人。新中國成立后,大陸地區很少。上,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主要原因,并說明華僑華人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貢獻。材料八旗軍是清朝的正規軍隊,八旗將士領取餉銀。愿基礎上征募士兵,并有嚴格的資格限制。陸海軍均由滿人官員掌控,皇帝是最高統帥。在黃河中游地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洱R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
【正文】 鄰水中學高2017級主觀題專項訓練
二特點、特征類
[考情匯總](2015-2019)
年份卷別考點
2016
Ⅱ卷.40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
Ⅱ卷.45指出與八旗軍相比,新軍具有哪些特點。
Ⅲ卷.48概括北京大學校務改革的特點。
2017
Ⅰ卷.45概括20世紀80年代工資改革的特點。
Ⅱ卷.41說明與清代礦業政策相比,新中國“一五”計劃期間礦業政策的特
點。
Ⅲ卷.45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點。
2018
Ⅰ.47說明華盛頓“中立政策”和羅斯?!澳类徴摺被咎卣鞯牟煌?。
Ⅱ.41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
2019
Ⅱ.41簡析1950年中國海關稅率調整的特征。
Ⅲ.44概括康有為所設計的制度局的特點。
[題型特點]
歷史特點是指某-一個歷史事物的特殊之處,既反映了歷史事物
的具體性,又顯現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其設問一般含有以下詞語:
主要特點、新特點、時代特點、基本特點、共同特點、不同特點(各
自特點)等。
[解題思路]
:從歷史事物的要素角度分析。
(1)背景——某事件發生前是否產生了新的經濟因素、階級力
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準備,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等。比如,明
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與以往儒家思想產生和發展的背
景相比,其特點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2)時間——發生時間的早晚、經歷時間的長短等方面。從時間
角度概況特點常見語句有“歷史悠久”(題干中出現很早的時間或者
朝代)、“分階段...”、“逐步...”(題干中出現多個階段性時間)、
“具有持續性”、“持續時間長”(題干中出現持續性時間)、“出
現在...之后”(在題干中或者教材史實中某個重要時間節點之后)
等。另外,如果題干中出現了多個時間段且每個時間段所描述的史實
或事件不具有共性,這個時候可以按階段進行概括特征。
(3)目的——為某個階級或某部分人服務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
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國運動同屬舊民主主義革命,但從目的來說,辛亥
革命具有新的特點(從經濟上說,是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從政治
上說,是要建立資產階級統治,挽救民族危亡)。
(4)過程——“歷史事物的新發展和新變化,往往能夠明顯地體
現出其自身出現的新特點,抓住其新變化的特征,也是認識特點的有
效方法”。如果題干中多次出現政府或者國家某些鼓勵措施,可以概
況為“政府\國家推動...”,如果題干中有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措施
相關內容,可以概況為“根據...調整”、“服務于現實需要”、“...
與時俱進”等。
(5)內容(措施)——產生依據、體現某種思想、最突出的特點、
包括的方面、側重的方面、實行的辦法等。常見的答案關鍵詞有“措
施全面”、“措施具體”、“以...措施為主”、“內容廣泛”、“注
重...”、“以...為核心\中心\重心\重點”、“向...傾斜”“特別
重視...”、“服務于...”等。另外,如果題干內容出現了法律或者
法規,關鍵詞應該有“通過立法...”,若出現具體機構,則關鍵詞應
該有“通過設立機構...”。若出現了外國或者西方相關內容,關鍵詞
應該有“學習西方...”、“引進國外...”等。
(6)程度——完成或實現的情況、是不是徹底、局限性等。常見
的答案關鍵詞有“...不徹底”、“一定程度上...”等。
(7)范圍——包括地域、領域等。一般句式為“...從...到...”、
“涉及領域廣”、“影響范圍大”等。
(8)本質——“對事物本質屬性進行分析,是把握事物特點的基
本方法”。例如,德國君主立憲制:君主專制是實,民主立憲是虛,與
英國君主立憲制相比,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事性的特點。
(9)影響——影響的廣度、深度,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等。常見的
關鍵詞有“...有一定局限性”、“...影響深遠”等。
:專項分析(多角度分析)
(1)政治角度:可從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權的變更、中央與地方的
關系、民族關系等方面考慮。
(2)經濟角度:可從經濟政策、生產方式、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
繁榮狀況(交通狀況、城市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
(3)思想文化角度:思想方面的特點可從對人民的思想解放作用
或對新生事物的阻礙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點要結合當時的政
治和經濟狀況進行思考。
真題感悟
1.(2016全國II卷.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表2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
時間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歐洲、非洲歐洲、亞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歐、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遷移數量
至1850年,黑
奴約為1500
萬,為白人移
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歐
洲移出4800萬,
1834~1941年亞
洲移出1200~
3700萬
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
萬,1974年為947.5
萬,1985~1990年年增
長率為2.59%
——據鄔滄萍《世界人口》等編制
材料二中國的海外移民歷史悠久,大致從1567~1840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移
民數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數達32萬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
為1500萬人左右,其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保持著密切聯系,1862~1949年,
華僑投資國內企業有25510家,投資總額約63271萬元。新中國成立后,大陸地區很少
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現了一個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數達1000萬以
上,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
——摘編自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等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及形成的
主要原因,并說明華僑華人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貢獻。(17分)
2.(2016全國II卷.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八旗軍是清朝的正規軍隊,八旗將士領取餉銀。甲午戰敗后,袁世凱組織新建陸
軍,張之洞組建自強軍,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舊式武舉,創辦
武備學堂,編練新軍,操習新式槍炮。1903年設練兵處,作為全國招募和訓練新軍的
中央機構。1904年決定改建整個兵制,擬建新軍36鎮,為常備軍,服役期3年。在自
愿基礎上征募士兵,并有嚴格的資格限制。1906年,兵部與練兵處合并為陸軍部,后
來又建立海軍部。陸海軍均由滿人官員掌控,皇帝是最高統帥。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
革命黨在新軍中的組織迅速擴大。
——據《清史稿》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八旗軍相比,新軍具有哪些特點。(9分)
3.(2018全國II卷.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
在黃河中游地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洱R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
實踐經驗,認識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
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
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60年代,豆腐在美國開
始被視為健康食品。19世紀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現,在美國干旱地區推廣種
植。至1910年,美國已經擁有280多個大豆品種。1931年,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出
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輕工業及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國成
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億畝。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廣泛種植,
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緊密聯系。
——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和作用。(12分)
參考答案
1.【解析】第一小問特點,依據材料二“大致從1567~1840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
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數達32萬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為1500萬人左右”,
對比材料一相同時期的移民數據可分析得出,中國大規模海外移民出現于鴉片戰爭之后,晚
于世界國際移民;依據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大陸地區很少向外移民”得出,新中國成立
后一段時間內基本停止;依據材料二“70年代以后,出現了一個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
移民人數達1000萬以上,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得出,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第二
小問原因,依據第一問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結合相應時期的國際國內背景,
可分別得出卷入世界市場較晚;冷戰期間西方的封鎖;中國的改革開放;第三小問貢獻,依
據材料二“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為1500萬人左右,其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
保持著密切聯系,1862~1949年,華僑投資國內企業有25510家,投資總額約63271萬元”,
結合中國近代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分別從實現民族獨立(抗日戰爭)和中國近代化(工業
化——近代工業的興起與發展、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兩大主題進行歸納概括即可得出。
【答案】特點:
①中國大規模海外移民出現于鴉片戰爭之后,晚于世界國際移民;
②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內基本停止;
②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分)
原因:卷入世界市場較晚;冷戰期間西方的封鎖;中國的改革開放。(4分)
貢獻:引入技術和資金,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與發展;支持了孫中山領導的
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戰。(7分)
2.【解析】(1)依據材料,由“1903年設練兵處,作為全國招募和訓練新軍的中央機
構”“1906年,兵部與練兵處合并為陸軍部,后來又建立海軍部”得出設立專門招募、
訓練軍隊的中央機構;由“甲午戰敗后,袁世凱組織新建陸軍,張之洞組建自強軍,皆
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舊式武舉,創辦武備學堂,編練新軍”“在
自愿基礎上征募士兵”得出仿西式軍制及訓練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由“1904年
決定改建整個兵制,擬建新軍36鎮,為常備軍,服役期3年”得出有固定服役期限;
依據材料“創辦武備學堂,編練新軍,操習新式槍炮”得出使用新兵器。
【答案】特點:
①設立專門招募、訓練軍隊的中央機構;
②仿西式軍制及訓練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
③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9分)
3.【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由材料“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
記載”得出我國人民最早培育、馴化;由材料“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
地區”、“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得出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由材料“各
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得出開發出各種豆制品;由材料“《齊民要術》
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得出農書對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推廣,由材
料“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得出政府推動。
第二小問作用,由材料“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得出是民眾重要的食物來源,由材料
“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得出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由材料“認識到
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得出推動了中國農業的發展,由
材料“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得出大豆為備荒物資。
【答案】(1)特點:
①我國人民最早培育、馴化;
②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開發出各種豆制品;
③農書對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推廣;
④政府支持并積極推動。
作用:民眾重要的食物來源,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推動了中國農業的發展,備
荒物資。